My life history--小学
talk_at_night2004-2016:这是一段遥远的记忆,是我人生中最纯洁、悠闲、无忧无虑的时光
4/5年级以前,我是没啥朋友的(就如我现在这样?),主要是性格原因,以及我从小就没啥和别人交往的经验(平常都是和父母待着,鲜少见到同龄的小朋友)。不过因为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再自闭的人也总能遇到和他一样自闭的人,没错,我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个交往时间比较长的朋友(以下简称为Z),这个哥们吧,怎么说呢,性格/智商上有点问题,虽然这么说可能不太准确,毕竟大多数时候和别人交流还是挺正常的,顶多是学习学不明白或者某些时候的行为比较怪异罢了。记得Z特别喜欢火车/铁路(可能是因为他父母在铁路系统工作的原因),平时也经常谈论/模仿火车(这可能也是他被认为是异类、并被排斥的原因),不过我是对这种不太在意的,于是两个形单影只的人理所当然的相识了。不过小学说实话也没啥可玩的,平时也不过就是聊天而已,要么就是中午午休的时候去学校外面疯跑(大概是那种“冒险”与“探索”性质的),有时还能遇到我爸,然后装作看不到继续跑,或者即使撞见了也立即跑开(所以这段有趣的经历被他反复提起过);再或者就是打打闹闹,因为他经常被排斥的关系,不少人都欺负他,我已经忘了当时我是怎么应对的,但我猜我大概率是置身事外当和事佬(我肯定不可能帮任何一边吧,毕竟一边是朋友、一边是大多数)。不过小孩子间的小打小闹还是挺正常的(不管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记得我和Z还有过冲突(好像是后脑勺被磕了一下?不过肯定不是什么大伤,记忆中连个包都没有),早已忘了是因为什么,想来也是你一言我一语的“打情骂俏”罢了。虽然这段友情有些短暂也有些奇怪(原谅我贫瘠的词汇量,没法形容这种很复杂的事物),但仍是我人生最纯真的一段友情。如果让我用一句简单的话评价,我会说“它杂糅了人类最本源的善与恶”(同情弱者与欺负弱小的天性),我因为孤单与同样孤单的他认识,目睹他因为性格问题被那些“大多数”欺负,我内心既有同情又有那么一内内厌恶(他的某些行为确实会让人感到不适,要么别人也不可能就可着他欺负),不过我很庆幸我没有成为施暴者之一,虽然站在后来的角度,这当然不足为提,不过站在那时一个小孩子的角度,这当然是一种“霸凌行为”。如果你细心看了以上内容,就会发现一个诡异的点,我从来就没有具体描述过“Z的性格/行为问题”,简单的解释一下吧,真不是我懒得写,是我真忘了,你知道人在存储这些遥远记忆时,总会刻意去除其中不太好的部分。关于Z的最后记忆,大概是4/5年级之后,我有了其它朋友时,Z与我的关系仍然不错,虽然不是很经常见面了,至少还能有点交流,比较遗憾的是,我和他交流密切的时候还没有电话/QQ,因此联系到小学毕业就终止了,希望他现在过得还好吧。我记得我们有时会躺在操场上,仰望蓝天,那是我见过的最清澈的天空了,彷佛一眼便能望到千年之外,那时心里真的是轻松啊,什么都不用想不用担心,只管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任凭思绪翱翔于天际
4/5年级以后,我渐渐与更多的人认识了(一部分可以归功于Z,最主要的是玩了一些4399小游戏,和其他人有了共同话题)。这些人里面,最重要的人是L(这个人我会在小学、初中以及高中篇里提到,当然与大学里我的室友L不是一个人了),他对我10-18岁的人生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在大学里我也时不时提起他(我大学篇里如果提到我小时候的人、且没有特殊说明的话,一定就是他了)。额,虽然我不太想承认,但我确实忘了我是具体怎么跟他认识的,就大概描述一下吧。上面说到“我与更多的人认识了”,这里面我最先相识的其实不是L,而是另一个人,这人性格没啥大问题,是个还挺正常的人,记得我不仅去过他家打游戏,甚至还一起出去旅游过(好像是天津?),按理来说我对他的印象应该是挺深刻,但我竟然实在回忆不起什么具体的事来,大抵是因为我和他发生的事都太过平常了,或者说都是打打游戏、唠唠嗑这种没啥必要单独提起的(所以就原谅我把这段应该挺浓墨重彩的友情一笔带过吧),顺着他的关系,我认识了更多的人,有了自己的圈子。记得我们经常在学校一起玩(比如踢口袋或者其它一些自编的小游戏),然后过生日的时候还互送过生日礼物、去对方家里吃饭等等,我人生中唯一一次邀请多个人来自己家里吃饭(记得是我爸做的烧烤)、唯一一次在过生日时收到多个人的生日礼物,都发生在那时(md这个“唯一一次”怎么显得这么苍凉呢?)。然后说回L,他是我们那个圈子里的“leader”,主要是因为见多识广然后很有钱,经常请我们吃饭啥的,也会说话、会彰显自己的能力、会维持朋友间的关系(他那种吊吊的说话方式和为人处世态度我现在都学不会,反之就是很能“拉拢人心”的那种),比如有次请我们吃饭时,忘了因为啥(大概是为了证明友情比钱更重要?),直接把几十块钱钱咔嚓撕了(那时用的都还是纸币,几十块钱对我们那些小学生也不算小钱了),确实很震撼,更能感受到这人身上不凡的“气质”(额,就是那种大哥风范,不知道你能不能理解)。虽然这事听起来确实是挺离谱,总之吧,anyway,最后我们都把他认作真正的“大哥”
(没想到这点事能写这么多,本来打算今天写完小学部分的,看来至少还要1天,回忆这些遥远的往事可真的累啊)
我们平时最多的活动(我记忆最深的)就是中午午休去学校外面的各种小店吃东西(要么是他请客,要么是他出大头、我们其余几个人出小头),我记得吃的最多就是就是烤串,就是那种5毛一串的,主要是鸡皮、土豆这种,然后这个小摊还有那种几块钱一杯的小甜水/沙冰,自己拿塑料杯去桶里盛;然后吃的比较多的还有那种炸的大串鸡皮(和烤的相比调料味更淡,更凸显鸡皮原本的味道),还有配上番茄酱的炸鸡柳,真是怀念啊,现在再也找不到那时的味道了,无论是多贵的食物,感觉都不如那时我们几个人凑在桌子前,共同分享食物的喜悦。除此之外,有时我们还会拿手机去一家披萨店里联机玩Minecraft,不过我们当然不会白嫖WiFi了,那家披萨店极其便宜,记得好像才二三十块钱(哪像现在动辄小一百块),美味的食物和游戏的激情交织在一起
既然都说到这,就先中断一下主线剧情,回忆一下小学门口其它的食物吧。首先说说炒饭店吧,是我妈带我去吃的,我小时候我妈是很少让我吃外边的小店的,那次忘了是什么原因了(要么是我苦苦央求、要么就是家里停电停水没法做饭),因此我对那次的印象还蛮深刻的,记得他家的食材是分成小袋存在冰箱里的,根据点的炒饭的种类拿出来现做,炒饭的锅离桌子不过几米远,我就眼巴巴地瞅着等待炒好,那是一盘热乎乎的、有着锅气的、带有家乡味道的炒饭,此后再难品尝到如此质朴的炒饭了;然后是小碗牛肉,顾名思义,就是清汤的白萝卜胡萝卜炖牛肉配上白米饭,这个我记得是最早的(大概三年级之前?),具体的味道肯定是记不清了,不过那时还没有太多的现代科技,想必应该还是很醇正的牛肉味吧,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年代久远,这篇文章中提过的饭店大多早已消失,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这家店应该是唯二保存至今的店之一;还有一个不得不提的就是那家开在十字路口处的茶品(这个是店名,记得那时还是有好几家分店的?),主要买奶茶和各种炸的食物(炸鸡、薯条等等),这家店其实我去过很多次,不仅和L他们去过,甚至还和Z去过,说是陪伴我整个小学6年也不为过,不过在这里想说的,是有一次我拿自己攒了好几周的零花钱、以及做家务得的“奖金”(大概有几十块?)买了好多小吃,然后拿回家和我妈一起吃,这大概算是我到现在唯一一次拿“自己”的钱请父母吃饭;然后还有一家烤肉饭(这家店也保存到了现在),就是那种把很多肉串到一根大铁钎上烤的,烤肉和配菜都很烂糊(适合我这种不喜欢吃硬的人),有一次我和我妈来这家店吃饭(那时我应该5/6年级了,我妈也逐渐允许我在外面吃了),几天后,我和我家人吵架(忘了是因为啥了),反正最后我妈扔给我二十块钱,说让我以后中午就去吃烤肉饭吧,然后我就很伤心愤怒(大抵是感觉被冷漠了?),我是咋回复的也忘了,反正就是把那二十块钱扔到了地上,大抵我的矫情从那时就开始了吧;接着说说校门口小摊上卖的淀粉肠吧,好像是1块5一根?刷上番茄酱,撒上孜然,一口下去满满的香甜,并且根据煎的时间不同,每次吃的口感都有细微的变化,从刚熟的嫩嫩的到略老的表皮脆脆的,现在随着科技发展很难见到这种纯正的淀粉肠了,味道也不再纯粹了;最后的最后说下另一个和烤串挺像的小摊,也是把生的/半生的串摆到台上任顾客挑选,和烤串唯一的区别就是这个是类似于铁板烧这种的,是煎的而不是烤的,煎的时候会拿那种小铲子压着串使其均匀受热,然后价格稍贵一内内,这个摊最大的特色就是2-3块钱一杯的炒板筋,就是那种食用胶做的,加入酱汁进行翻炒,然后放到小纸杯中(所以前面的单位是“一杯”),有时板筋炒的时间长一些,吸满了酱汁也比较软,吃起来有点炒面的感觉。除此之外,还有拌豆皮这种比较常见的,这里就不再赘述,唯一遗憾的就是那时有偏甜口的拌豆皮,现在的好像几乎都是咸口的了
(一不小心竟然写了这么多QAQ)
接着回到主线。前面提到L家里十分有钱,出手也十分阔绰,于是我们这个圈子中的某些人,就想极力讨好他以便获得一些好处,这里面当然不包括我,我父母从小到大给我灌输的理念就是不要随意接收他人的财物,我深以为然,对于L,他请我吃饭本来就使我非常感激,怎么可能再去主动要钱呢?于是最后L对这些人几乎都冷落了(他是有钱,不是有病,谁会喜欢天天舔着脸要钱的人呢),其它和L玩得比较好的人也因为各种原因(比如玩的游戏不一样、有了其它的朋友等等)而与L疏远,到最后(大概是6年级的后半程),只有我和L关系最好了。所以说我到现在交过的朋友,几乎都是“上天赐予的”,这一点会在后面展开讲,很多时候我根本没主动做什么事,只是根据我的三观正常行事而已。我记得那时我经常和L玩手机版MC的服务器,大概是那种打怪掉装备的,或者是原版生存建房子的,然后这段时间我们经常去对方家里玩,我还记得的娱乐项目包括打羽毛球、一起做手工(比如木制的弩,虽然最后只停留在设计层面,现在想想这玩意根本不现实好吧),玩Terraria(泰拉瑞亚)、SlimeRancher(史莱姆农场),这两款游戏后来我都在刚玩steam时就补了票,算是祭奠这段青春岁月吧。再后来他带我入坑了电脑版MC,最开始是YourCraft(YC)服务器,可惜只玩了大概不到两个月就因为某些原因关服了,然后就是小学毕业的那个暑假,我们去玩了网易代理的MC,主要玩的梦世界服务器,这主要就是初中时的事情了,这里就不展开讲了。随着认识的深入,我对他的家庭也有了一些了解,他父母是开熟食店的(而且据说规模不小),这无疑是他情商如此高的原因,但他父母和他的关系不太好,可能是因为他父母对他的要求比较高(我去他家有时还能看到他妈训诫他,虽然因为我在场的缘故有所“收敛”,但依然可以窥见L的糟糕的家庭关系),这大概也迫使他把情感寄托在朋友而不是家人身上(所以才让他对我比较重视?)。初中他去了隔壁盘锦去上学(那是一所私立寄宿学校),我则同大多数人一样继续留在锦州,他大概半个月左右会回来一次,因此我和他的大部分交往都发生在初中,这会在下一篇中详细讲,到此小学篇的主线剧情就结束了,以下是一些补充内容,包括我在小学以前的残留记忆
历任老师:我小学是每两年换一个老师(班主任),也就是说我总共经历了3位老师(都是女老师)。关于我1/2年级时候的老师,我实在是记不清了,只能从后来大人们的谈论中“回忆”一下,据说这个人很势利很爱收钱,我奶奶还曾经给她送过钱,不过看起来送的并不够多?几乎是没有什么正面印象。3/4年级的那位老师几乎是上面提到的这个人的反例,在我的印象中是一位极好极正直的老师,对待每个学生都很关心很平等,不过我确实是想不起什么具体的事例论述这个观点了,就这样吧。5/6年级的老师我还是有点印象的,这人有点类似于1/2年级的那位,是个极其势利的人,我们班上有几个关系户都很是受到照顾,而像我这种不送礼的自然是不受待见,不过说实话,小学阶段确实是没什么可特殊照顾的,顶多是多几句表扬多几张奖状而已,所以我一直觉得当初不送礼的决定是挺正确的。记得那时我曾经有一段时间是和L做同桌,要知道按照惯例都是男女同桌,据说当时是因为L和老师的关系比较硬,然后L当时的学习很垃圾,可能老师想找一个学习比较好的跟他做同桌,考虑到L可能会对同桌有负面影响,只能在非关系户中选(当然这段理由只是我个人根据残缺记忆的推测,听个乐得了),可以说是“本意是坏的,结果执行好了”,以上帝视角来看,交到L这个朋友带给我的收益实在是太大了,所以还不得不感谢她给予我这段美好的回忆呢。不过这人还是有好的一面的,6年级时一次外出旅游(下段会详细介绍)期间,我和其他一些同学不幸生了病,上吐下泻,她还是尽心尽力照顾我们这些人(比如煮糖盐水、喂药等等),没有因为是不是关系户而区别对待,不过也有可能是觉得要是真出了什么事不好交代(笑)。哦,还有一件事,大概是在我5年级的时候,有一名低年级的学生跳楼了,那天我正好赶上值日,较晚才离开教室,也因此“几乎目睹了”事发过程,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所在的教室离跳楼的位置直线距离大概只有不到100m(不在一栋楼),听到楼下的吵闹后立刻就跑到窗边,不过好像是因为有道墙,什么也没看到,不过因为距离太近了,仍是心有余悸。当时我爸正在校外等我,据他说,他看到有救护车进到学校,很是担心是不是我出了什么事,得知是低年级学生发生事故后才放下心来。最后也是很遗憾,那位同学没能抢救回来,而且据说到医院后还醒了过来,说很对不起父母很后悔(注意,这都是“据说”),唉,只能说人生无常、人各有命吧。至于为什么把这件事放到“历任老师”这段来讲,是因为这位同学的班主任正是我1/2年级的那位,而据说跳楼的原因是因为没写完作业而被留校(总之是与班主任脱不了干系)。之后这名同学的家长还来学校闹过(就是举遗照那种),然后这位班主任也停职(或者说被调走)了一段时间,最后听说好像又官复原职了?也是有点黑色幽默了。总的来说吧,这事虽然确实吓人,但最后也没有掀起什么波澜,甚至连半天假都没放,墙上地上的血迹也是在当天便清理干净(准确来说是用蓝色油漆覆盖,因为墙和地都是那种粗糙多孔的砂石材质),就彷佛什么都没有发生,个体在整个社会中真是显得如此渺小
然后讲讲我6年级时的“旅行”吧,那是学校和某个第三方机构一起组织的、只让学生参加的旅游团(不是那种亲子游),目的地是上海和杭州。记得最开始我爸妈是不让我去的,不是因为太贵(其实也就几千块),也不是因为担心我出什么事(毕竟有老师看着),而是因为这玩意看起来就像是那种骗钱的购物团,可是我那时肯定是不可能理解这些的,不惜与父母屡次争吵也要去,也不知道这玩意触动了我的哪根神经,不过这大概也是我的某个天性吧(相似的场景在3年后还重演了一次,也是没谁了)。反之最后在得知我那位玩得很好的朋友(不是L,那时我和他关系还没那么密切)也决定报名后,我父母也是只能让我一起去了。不得不承认,这趟旅程唯一让我开心的就是每天和朋友玩游戏(麦块以及各种单机小手游),其它方面都是极其拉跨的。比如在吃的方面,每天几乎就是“咸菜配大米饭”这种,这是导致我在旅程中生病的主要原因(上文提过),记得有一次吃饭时上了一盘类似于白切鸡的东西,仅仅转了一圈就被瓜分干净了(一桌大概7/8个人);记得出发前,我爸妈还特地给我带了一盒腊肠(从我妈老家寄来的,每年冬天必吃食物之一),结果我由于一些原因没吃,放坏了(一半是因为打游戏打嗨了忘了这事,一半单纯是不好意思),那时大概也是挺后悔,没想到当地伙食真是垃圾啊。除此之外,还有件挺闹心的事,当时我们去购物,买了挺多纪念品,大概也有几百块,包括给我妈的护肤膏(?反正就是这类的)和一些玩具啥的,然后放在客车上,结果就这样平白无故、毫无波澜的没了,真是挺离谱的,反正一大袋东西放在座位上,不存在掉进某个缝隙中的可能,只能是被人拿走的。总的来说吧,挺稀碎的,获得的唯一收益就是增进了和朋友的友谊,再就是让我成功瘦了不少(节食减肥法yyds),让我从此都对这种奇奇怪怪的活动敬而远之(嘿嘿,那是不可能,3年后马上打脸)。我对这事的最后印象,大概就是回到锦州,下车的时候,是我爸接的我,本来是久别重逢的欢聚时刻,结果却莫名的吵了一架?据说大概是我爸的意思是“让我多穿点衣服”,然后我表达的意思是“别bb快点回家吃饭”,然后就吵了起来,小说都编不出这么离谱的情节。现在想来,我真是遗传了我爸的急性子(说不好听点,就是轻微躁郁症),以及我爸我妈都有的嘴碎,也是挺无敌的,可以说,我家至少50%的争吵原因都是“你瞅啥-瞅你咋地”这种莫名其妙且没b事闲的奇怪理由,不过这是不是也侧面体现出至少我家在重大事情上还是挺团结的,或者说没有遭遇什么重大变故呢?
接着是我小学的其它活动。我们小学1/2年级的音乐课,除了正常的唱歌,还有拉小提琴,学校课上教比较基础的操作,然后如果有兴趣或者学得比较好,就可以和老师联系去参加比较专业的培训(就是那种私人开的),我记得当时我学得还算比较认真比较好的,因此获得老师的邀请,不过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没去,大概是离家较远接送不方便。然后比较神奇的是,我在6年级时不知道看了啥视频,特别想学门乐器,当时觉得弦类的太勒手,钢琴这种大型的又贵又没地方放,于是折中选了电子琴,大概学了两年左右,最后考级也是业余档里的最高级,不过也没啥值得说道的,毕竟这个考级通过率几乎>70%,记得当时因为紧张以及座位很矮,差点中间忘词,幸好因为我前面发挥好 考官只让弹了一半就放过了,这段回忆还是挺难忘的,那个老师挺和善负责的,属于一看就是那种很有气质有教养的,她儿子是西交的,不愧是这种家庭出来的。这也是我人生中唯一学会的音乐项目,虽然现在肯定早都忘的渣都不剩,但至少也是体验过了。我们小学还有一个每年都有的实践活动,大概就是抽出一天时间去那种专门的机构去做手工,说是机构,其实规模还是挺大的,几乎像是小型的学校,手工种类也挺多的,记得有做香皂、做笔筒、类似水彩画的木板画、组装船模(还是装电机能动的那种)等等,还是很好玩的。比较遗憾的是,5/6年级时,得益于那个倒霉老师,我不幸地做了两次相同的项目(那时都是老师分配,原则上是可以自选的,不过我这种非关系户大概是没啥权利),要不正常能全玩一遍的。我们这个手工课做完的成果是可以拿回家的,陪伴我比较久的是那个船模和木板画,以及一个木制的小笔筒,不过画和船模现在应该是都没了(要么就是偶然被摔坏,要么就是太占地方),只剩下那个笔筒因为实用性比较强且非常小巧,一直被我留着,甚至带到了大学宿舍,也算是那段遥远时光的见证吧
上面介绍的是比较官方的活动,这里说说课余时间的吧。我从小就很喜欢看书,除了我们小学会官方的订一些杂志(有科普类的也有漫画类的),我还买了很多书(当然大多都是些杂书),印象比较深的有《阿衰》、《查理九世》、《龙族》和《哈利波特》。《阿衰全集》是某次从旧书市场买的,应该是盗版(要不不可能那么一大厚本只卖十几块钱),还有那种从校门口小店买的比较贵的小本(这应该是正版),这类漫画书几乎贡献了我小学阶段关于“书”的全部快乐,现在有时看到那种描述“童年回忆”的图片,发现不是什么远古级家电,而是《阿衰》这类读物,终于发现自己也成为了“大人”,不禁有些感概;《查理九世》当时买的是1-20,记得第一次看的是里面最恐怖的第一册,确实使我大受震撼,算是我的小说启蒙之作吧,记得当时看得挺入迷的,毕竟内容写的是真的好,我觉得真比现在很多奇奇怪怪千篇一律的小说强;《龙族》当时是借的同学的,印象中只看了前3册,不过听说最好看的也只有前3册,那是我第一次看这种宏大世界观的小说,沉浸感是真的强,记得当时我看完后还特别激动地跟我妈描述小说内容,后来一直想回味回味,可惜一直是没有啥闲暇时间去读这种大长篇,毕竟我是那种“不读完一段剧情就心里巨憋屈”的人,而且读这种世界观很烧脑的也确实耗费精力;《哈利波特》也是从旧书市场买的盗版合订本,这个太出名了,也没啥好说的,不过这个是我唯一真的在后来又重读了一遍的书(在高考结束的那个暑假)。除此之外,关于“书”,我印象还比较深的就是去市图书馆借书,不过借的也是那种笑话合集类的书。记得有一次借的书超出了期限(那时规定借书是有时间限制的,超出可能会罚钱),我妈就让我自己去交罚款,不过那名工作人员很心善,直接给我免了。据说,我妈当时主要是想锻炼锻炼我的说话能力,但现在看来是没啥用,如果现在让我去干同样的事,我大概应该还是会很紧张吧(等等,这个关注点是不是有些奇怪了,我是怎么把“书”的话题拐到这来的?)
在那时我家楼下的“花坛”还没拆掉,说是“花坛”,其实也没花,只有土和杂草,然后也会有老人会种一些菜。我那时对种菜很感兴趣,很喜欢那种从无到有从小长大的感觉,于是也让家人买了些种子以及铲子等种菜需要的东西,简单地翻了下土、浇了点水后就开始播种了。我种过的东西包括小水萝卜、西红柿、豆角、茄子等等,当然味道自然不是很好(毕竟不是使用物种,而且没有施肥这类特殊的处理措施),而且也不是每个都能种出来,有一些种子或幼苗种下去是没法长出来的(可能与气候、种子的质量有关吧)。我那时还跟着我奶去河边挖过肥土,就是那种富含有机质的潮湿土壤,据说能增加土壤的肥力,然后顺便还能采一些野菜,算是和自然的亲密接触?那时挖土的地方还算郊区,现在已经被开发成公园了。记忆中我种菜的时候还有位邻居,一位老奶奶,经常来指导和帮助我(虽然我由于很怕和陌生人说话,几乎没与这位老奶奶有太多的交流),据说她和我父母比较熟,大概是从我父母来这里住就认识了,只可惜这样和睦热情的邻里关系现在应该是见不到了
小学那时候流行过很多玩具,比如悠悠球(就是那种有根线系着,然后往外一抛就能转的)、发射凝胶弹的玩具枪(几块钱一袋的凝胶拿水泡发后也有一大瓶,大概能打个10多米,还是挺爽的),我还见过一种用真火药的玩具枪,体积较小,火药是装在一个很小的红色的塑料带上,大概每个“子弹”只有半立方厘米,但威力十分强劲,如果没记错的话,那种枪是不能发射东西的,只能听个响,记得有次我看同学玩,有个倒霉蛋开枪时候手离枪口近了点,然后就被“弹壳”崩到了大拇指。不过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玩具陀螺,就是那种巴掌大、轻合金制成的,用一个塑料发条来提供动力,然后发射到一个“盆”中,大概玩法就是比哪个陀螺转的久。我记得我家给我买了好几个,每个大概都一百块以上,算是我玩过的第一个“高档”玩具了。那时我经常晚上去家附近的广场找小伙伴玩,那时我真是挺喜欢当指挥的(就是组织那些小朋友玩),比较好笑的是有次有个家长抱着她家孩子在旁边站着看我们玩,然后那个穿着开裆裤的孩子久突然尿尿了,尿了我旁边的哥们一身;这个玩具有时也会有点危险,比如有次玩的时候,陀螺相互碰撞,飞了出来,砸到了我的脚上,隔着袜子给我的脚趾划破了(当时穿的凉鞋)。最后我印象还比较深的就是冬天时去河上滑冰车,所谓冰车就是大型凳子底下加上冰刀,滑的时候就坐在“凳子”上,还会给两根长的铁钎,用于戳向冰面以提供动力,不过由于是纯人力,而且冰面上人也很多,大概最快也就是5m/s的速度,但是对于小孩子真的是很好玩。直到现在,这项活动仍然存在,虽然我不再去了,人也少了许多,但每当经过大桥,看到冰面上星星点点的人,仍能唤起我的童年回忆
说实话,我家人在“玩”的这一块很少亏待我,除了上面提到的陀螺水枪之外,还有很多杂七杂八的。记得那时很流行遥控车和遥控直升机,我爸都给我买过,印象比较深的是遥控直升机,那时科技水平不高,因此这玩意无论怎么操作都不会飞得很稳,而且很多时候都是在家里玩,空间有限,难免会发生很多磕碰,因此每个直升机的寿命在我家通常都不会很长,前前后后也是买了好几个,时间太久,操纵直升机到底是什么手感已经忘了,不过我猜应该和现在的无人机差不太多,反之都是上上下下?然后我家还经常去商场里的电玩城,那时还是投币的(虽然现在好像也是这样),大概就是娃娃机、投篮球、类似VR的打枪游戏、赛车摩托这些,记得买了不少游戏币放在家里(有的是因为商家跑路没法花),甚至于有次我带钢镚去买水都拿错了钱,因此到现在我对这种电玩都没啥兴趣了。我家有时候还会带我去KTV唱歌,甚至当时有朋友来我家玩也会带着一起去,不过几乎都是我爸我妈唱,因为当时我也不会唱啥歌,记得当时tfboys的《青春修炼手册》那几首比较火,我大概也就会唱那几首吧,并且只限于“说词”的水平,毕竟我属于天生五音不全的那一类,高中时有段时间比较闲还特地照着全民K歌练过,也没啥卵用;后来我高中毕业后,有时放假我爸我妈还会提议带我去KTV,不过我都拒绝了,只说让他们想去自己去就行,唉~
关于课余时间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就是学校门口的小卖铺,其中有一家店我印象比较深刻,大概是因为离校门口和我中午吃饭的小饭桌最近,经常去这家买东西。店主姓万,为人和善,有时来买东西的小朋友会叫她“万姨”,我小学5/6年级开始就很喜欢用那种受热消失的“磨易擦”蓝色笔(这个习惯甚至一直保留到高中),在我妈给我去批发市场成盒给我买笔芯前,我一直都去这家店买笔芯。这家店除了卖文具之类的学习用品,还卖各种零食和玩具,这个由一位稍年长的老人负责(应该是她爸),每到中午吃完饭,我经常去这里买零食和“抽卡”。零食我记得最常买的是5毛一袋的“虾扯蛋”——一种口感很相似的球状辣条,那时几乎是天天都吃,这应该就是我现在对任何辣条味的食物都不感兴趣甚至有些反胃的原因;说到“抽卡”,这个就比较有意思了,那时我们这边流行一种赛尔号的卡牌,每张卡都有属性、血量、伤害这类数值,玩法就是简单地回合制攻击打血量,然后卡的来源除了在对战中赢得别人之外,就是去买1-2块钱的卡包,就类似于现在二游的抽卡(不得不说这种玩意竟然这么早就有了),我记得在“卡池”中有一张攻击力很高的卡(不知道是bug还是作者有意为之),反正是能瞬秒其它的所有卡,相当于“传说”级别,爆率也很低,偶尔我们会攒钱直接去买一整盒卡包(大概15块左右),类似抽卡中的“十连”,只为得到这张很厉害的卡,我印象中我也抽到了好几张。以上就是我小学阶段比较重要或者印象比较深的事情了,下面就写一写更早之前的事吧
我最早的记忆,说起来可能有些离谱,是2/3岁时坐在桌子上看我爸打游戏,可以说是我最早的游戏启蒙。有时因为我妈上夜班,就由我爸陪我,我还记得有一个晚上,我爸打游戏到很晚,关上灯,只剩电脑上的荧光闪烁,我就在若隐若现的微光和噼里啪啦的键盘鼠标声中入睡,睡醒后就看到下班回来的我妈给我带了胡萝卜煎饼,味道我早已忘记,不过我猜应该很好吃,这时我大概还没上幼儿园,有科学研究表明人类小时候的记忆可能会被大脑篡改,不过我觉得我的这段应该是很真实的(因为我小学时候就向我妈复述过),感谢我的大脑为我保留了这样一段温馨的记忆。我爸玩的游戏叫《Knight》
《骑士》,主要玩法大概就是两方人在一个挺大的地图里PVP,战斗视角和机制神似LOL,只不过没有小兵(当然也有PVE元素,但占比很少),据说我爸在我出生前就开始玩了,最早是外服(服务器在国外),还需要VPN,后来就有国内公司引进,有了国服;这是个很很小众的游戏,人数最多时也不过千人,不过说来真的很奇怪,虽然中间历经很多次关服又开服,但这游戏直至现在仍有国内服务器在做,即使只剩下几百人,玩家也是换了一批又一批(当初最早玩的现在几乎都不玩了);说实话我真的不知道开服务器的人靠什么挣钱,因为这游戏几乎都是玩家间拿微信转账交易,挣钱也是打装备的玩家挣钱,充值机制聊胜于无,难道真的是为爱发电?这是我最早玩的游戏,比小学的4399还早,其实直到上高中前,我都经常陪我爸玩游戏,虽然在初中那时,我爸玩这个游戏的主要目的就是打装备搞钱而不是单纯PVP了,记得在我小学(也就是还经常玩PVP)的时候,游戏里我爸的朋友会称我和我爸“上阵父子兵”,当然我爸有时也这么说,正如我现在很渴望我朋友们陪我玩PUBG一样,那时我爸也不过是想找个人陪他玩罢了,不过也不全是,初中那时我爸经常叫我和我妈帮他打钱,为此也没少吵架(毕竟操作出错确实会损失真的钱)。无论如何,这游戏确实给我留下了很多珍贵的回忆,对我来说,它当然不是最好玩的游戏,但无疑是最让我感动和珍藏的。除此之外,我印象比较深的还有我爸我妈玩麻将(如果没记错应该是《JJ麻将》),有时会有那种打赢送话费的活动,还是挺刺激的,说实话我小时候和麻将的接触还挺多,记得小学放假时候去我爷爷奶奶家玩过线下麻将,然后我还特别喜欢拿麻将搭积木。小时候的我还很喜欢听歌(当然直到现在也是),那时应该还是MP3/MP4,印象最深的是弦子的《醉清风》和伍佰的几首歌,后者是我高中时候根据零星的几句歌词搜到的,也算是找回了童年回忆吧。小时候我家人还是挺注重我的全面发展的,除了前面提到的电子琴,我甚至还学过画画(不过这个就很早了),印象中我应该不是很喜欢,因为要是我喜欢的话我爸妈肯定会让我多学几年的,由此应该可以说明我大抵是没啥画画天赋的,虽然我现在因为看了很多好看的图而想学画画,不过想必还是要从基础学起,想到这就不太想学了QAQ
关于幼儿园我也有些记忆,据说我当时换了好几个幼儿园,仅仅是因为我不喜欢(真tmd矫情啊),但我自己只记得我待的时间最长(也是换的最后一家)幼儿园,印象最深的那里的“肉饭”——就是把肉馅掺到米饭里一起煮,再放少许酱油,那是一种肉和米的最本源的味道,之后我妈还做过类似的把菜和肉一起放到饭里煮,但味道都不及它,据说我爸小时候上的也是这所幼儿园,而且也有这个饭,也是传承了。然后就是小学入学前选学校,这事挺离谱的(其实具体我也不是很懂),当时锦州有两所公认比较好的小学,而且都在我家附近,我家的学区本来是属于排名第二的那所,可后来好像政策有所变化,记得当时去报名的时候,负责人把我爸妈支开,单独找我问话,问的是“你家里有几套房子”,我如实回答,然后就我家就不符合条件了,大概是我爸妈想骗那个人,结果因为我没成功,反正直到现在我也不知道我家有几套房子是如何影响学区分配的。最后结果就是我家无论去哪所学校都要花钱(说好的九年义务教育的呢),于是决定去最好的那所,而且这还要通过非正式渠道,据我奶说,是她去学校门口找人问的,找到了学校的某个负责招生的人,又送了几百还是几千的红包才把这事办妥的。算下来我小时候我家人为我“浪费”的钱(送礼以及各种奇奇怪怪的特长班),大概3000肯定是有了,那是20年前的钱啊,要留到现在不知道能买多少游戏、周边了
这里再补充几件事吧。大概是我3/4岁的时候,我和我爸在家里追逐打闹,因为我妈刚拖完地,不慎滑倒,正常来讲是没什么事的,结果那次滑倒的位置正挨着沙发扶手,然后我右眼就和沙发扶手“亲密接触”了,瞬间鼓起一个直径约1cm的血包,事后查看,接触的具体位置是在我的上眼皮,离眼球只有2mm左右,虽然当时看着很恐怖,但最后甚至连个疤痕都没留下,现在想想也很是后怕,如果真是往下2mm,我的右眼可能真没了。前面说到我小时候我爸带我玩游戏,其实除了玩游戏,我爸还很乐于向我介绍电脑相关知识,例如装系统、各种硬件等,记得有一次他为我展示笔记本的光驱,就是按下按钮就弹出一个放光盘的小托盘,当时我还不知道这玩意,我爸一按按钮,托盘缓缓弹出,给我吓了一跳,想来我大概是同龄人中最早接触电脑的一批,可惜后来忙于学习,现在纯电脑白痴了。我小时候第一次自己从学校回家大概是小学3/4年级的样子,那天本来是我妈接我放学,但忘了因为啥吵了一架,然后我就自己回去了,嗯,就是这么平平无奇,我觉得我小学时候还是挺自立的,有时赶上我妈上夜班、我爸陪我爷爷奶奶,我就自己一个人在家,甚至早上还能自己煎个鸡蛋切个面包啥的,不像现在顶多泡碗方便面,唉,我真是变得越来越懒了呢
最后的最后,讲讲我写这个系列最重要的原因,这件事也在后来对我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16年1月的某一天,当时我在上六年级,我爷爷心脏突发不适,去医院就诊,然后做了个小手术(大概是植入支架那类)。在这里有必要铺垫一下我家的状况,我姥姥/姥爷在我妈老家居住,只有我爷爷奶奶在锦州住,当然和我没有住在一起(我家又不是大别墅,肯定放不下5口人),因此在一起的时间并不长,在我的印象中,除了每周都会去那边一起吃顿饭之外,就只有当我爸妈没空时中午接我去吃饭、以及寒暑假去那边住几周,然后我奶有时会带我挖野菜,我爷带我去广场放风筝、抽陀螺(那种老式的铁制的比较大的);同时,别看我前面写的场景那么温馨,小学时候的我其实是很不懂人事的,大抵是家里人惯的,以上两方面的原因使我和我的爷爷奶奶实际上并不是很亲密(尽管他们对我都很好);除此之外,我爸还有一个亲姐姐(我的姑姑),在我很小的时候,我经常和她一起玩马里奥、军旗这种小游戏,可后来不知什么原因,她经常和我爷爷奶奶、甚至是我爸吵架,于是至今也不再与我来往,据说我爷爷生病的一部分诱因就是和她生气?插叙结束,回到16年1月,记得做完手术后,因为只是个小手术,所以没几天就可以出院了,记得1月29日,我还和爸妈去探望我爷爷,一起吃了饭,我还拿我爷爷的手机玩了会《地铁跑酷》;1月30日早晨,我爸把还在睡觉中的我摇醒,说我爷爷出事了,他要立即去医院,于是只留下不知所措的我独自在家(我妈上夜班还没回来,直接去了医院),过了几个小时我给爸妈打电话,得知我爷爷抢救失败不幸离世的消息,他们还让我先在家待着等他们给我打电话,震惊和伤心之余,我感到一种深深的不知所措(虽然这个描写很怪异,但当时确实是这么个感觉),在稍微缓过神来后,实在不知道该干啥的我打开了电视,如果没记错的话,看的是《爱情公寓》。现在看来,我那时还是挺畜牲,至少对死者最基本的尊重得有吧,哪怕再去床上躺着睡一觉呢?以至于后来我都怀疑自己是不是有什么阿斯伯格类人格,后来仔细想一想,我当时如此坦然的原因大概有二:前面已经提到,我与我爷爷相处时间其实并不多,因此感情没那么深厚;最最主要的是,对于那样一个从出生就被身边的人宠溺着的我,真的不能理解“死亡”为何物,至于意识到“一位至亲永远离我而去,世界上真爱着我的人又少了一个”,那都是后话了,因此我那时更多的是受到出于人类基本道德的、理性的约束而伤心,而不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感性的悲伤。之后见遗体、火化、拣骨灰、去墓地就是很平常的流程了,整个过程中,虽然很多次眼泪盈满了我的眼眶,但我从未流下过眼泪,外人觉得我坚强,实际上我只是没有那么强烈的感觉罢了。正如我前面所说的,此后我多次想起这事,即使我能总结出一些理由安慰自己,但还是时常感到悔恨,哪怕只是做做伤心的样子呢?这或许就是对我少不更事的惩罚吧,不过至少我还是因此而成长了一些,并将此事铭记于心
后来,在我爷爷去世的一个月内,我都随爸妈陪着我奶住,夜深人静时,我能听到我奶奶轻声念叨着我爷爷,这可能是未亡人对逝者最后一次长久而深切的怀念,此后除了每年一次或二次给我爷爷上坟(每次不过半小时不到),一切如常,虽然我知道这是最好的结局——生者带着亡者的夙愿继续正常生活,但我心中仍十分愧疚,这位被我称为“爷爷”并深爱着我的人,我不仅没见到他最后一面,而且还对他知之甚少,也许是因为没人想重新回忆这段令人痛苦而惋惜的经历,也许是因为我们表达情感都太过含蓄,心中的爱无法直说。我爸时常说到是小城市医院垃圾的医疗质量害死了我爷爷,并把这作为让我去大城市的理由之一,我当然无法评判他的话是否正确,更无法判断这个理由是否成立,世上从来就没有“如果”,没法得知如果是在大城市我爷爷是否能活得更久。对我而言,我不想说“如果”,因此只能从现实着手,写下这个几万字的长篇系列,希望即使发生那样的事,那些爱我的人、关心我的人至少还能有个机会再次认识我,不会留下我这种“最终也没有了解我爷爷”的遗憾,仅此而已
后记:岁月漫长,方知人生苦短、世事无常;整个世界、人的一生也不过”Just a dream”,什么也带不来,什么也带不走。我在知乎上在描述人生态度的话题中看过一句话,“我可以今天活着,也可以明天就死”,我始终觉得如果有人真的能践行这种态度,那他的每一天一定是很幸福而充实的,只不过我直到现在也无法完全正视这句话,毕竟这话写的还是挺恐怖的,即使我知道这不过是“及时行乐”的另一种说法,而且我觉得真有这种态度的人大概也不会像我一样写一本几万字的记录集,不过转念一想或许这并不矛盾?也许这部记录集的意义正是给“也可以明天就死”作铺垫
写于2025.1.3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