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页面中...
My life history–大学 | lwstkhyl

My life history--大学

大一的时候,包括大二的开头部分,我基本都是与自己作斗争,不对,也许更准确的说法是——靠自己的臆想支撑自己。当时我很少关注身边的人,并将他们简单归为两种——学习的和玩的,当然我好像并没有找到除了我之外的、“学习的”人,毕竟我的观察对象数少的可怜,大概只有我的几位室友?同时呢,我也有着一个坚定的信念——别看现在的我无人理睬,只要我在学习上取得一些个成就(比如考试考到班级前几名之类的),就能收获别人的关注,甚至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得到和老师交流的机会。除此之外,我也非常高估了我的这些同学的实力,不得不承认,我在大一上其实是抱着不挂科和不垫底的目标去学习的。

后来大一上成绩排名出来,虽然我当时已经可以看到我自己的总成绩,感觉应该不会排名很低(毕竟92怎么也不是低分吧),但当我打开那个成绩排名表,我震惊的发现我不仅是专业100多人里面的第一,甚至还比第二高了近2分。当时有个奖学金要成绩证明,需要自己去教务那找人签字,我记得当时那个表里有成绩排名这一项,我特地问了下这项怎么填,想着能让他查一下(毕竟教务才是最官方的),然后他就说按发的那个表填,于是我就半信半疑的填了“1”,那人看到后眼睛一亮,不知是为了加深印象还是怎的,他还特地念了下我的名字,“xxx是吧”,我答是,虽然他直到今日也再没联系过我,不过当时还真有点小开心呢。

之后的大一下,我虽然是有点飘,但仍是以和大一上相同的态度刻苦学习着,当时心里还是很紧张——也许只是因为大一上有疫情,别人都放松了,让我偷塔成功了呢?正是抱着这样“敬畏”的态度,我在分班时几乎是把保研率作为“最高”标准,虽然嘴上说着“哎呀生医和生信选哪个好呢”这样的话,但心里却无比诚实——你生医20%保研率,一个班上就前5前6有机会,就业比生信好又怎样?是,你生医学到的东西更多,将来可选的方向也多,甚至能“兼容”生信,到头来也不过是没几个保研名额的垃圾普通班而已,如果自己到里面卷不过别人,那些培养资源又和我有什么关系,最后还要考研,又是一次像高考一样的赌博,我能再一次赌赢吗?因此,我当时说是花了好长时间去纠结到底选哪个,其实也不过是把这些时间用在了为自己选生信找理由上了,只为了让自己更能接受“用更好的发展前景换更容易的保研”。现在看来,也许当时的决定还真是对的吧,生医的卷度确实比生信要高,保研名额也确实是少,压力也确实是大的多。是不是,我现在能平静地躺着床上打字,也有当时选生信的功劳呢?

到了大二开学的时候,这种“想飘又不敢飘”的奇怪感觉几乎是到达了顶峰,一方面我继续以较大分差保持着第一,一方面不太敢相信别人是如此fw,竟比不过一个高考小省出来的、甚至还被体测折磨的人。在那次很离谱的奖学金评选中,这种感觉体现的淋漓尽致——当时因为我加权比第二的高很多,即使考虑到其它可能的加分,综评大概率也还是第一(毕竟才过了一年,怎么可能有那么多杂七杂八的加分,当然事后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果我报了三好,几乎90%的概率能评上,因此我就没报三好,而是只报了奖金第二多的学习优秀,即使当年可以同时报这两个。为什么上句话中我用了“因此”呢?因为学校还有一个国奖(本科生能拿到的、官方的、最高等级的奖学金),参选前提是评上三好,因此如果拿到了三好,几乎就是默认要参加国奖的评选(当然如果你不想去肯定也是没问题的)。然后我就因为不想去参加国奖演讲、也懒的在拿到三好后放弃国奖竞选(这大概率还要自己和导员联系),于是就没报三好,这个理由是不是很TMD离谱啊?但我当时确实是这么想的,如果是现在的我会怎么做呢,说实话我也不能确定,可能我会去选个三好,然后弃权国奖吧,毕竟我还是知道拿到国奖的条件的,那确实不是我等凡人能触及的(今年我班班长去选都没选上)。只能说当年确实对钱没有什么欲望(虽然现在欲望好像也不强),只想着图省事了。

记得当时有一个环节,是展示每个人都报了什么奖项以及综测成绩,有一个哥们QQ私信我为啥不报三好,我记得我那时应该是随便发了个表情敷衍过去了,后来才知道那哥们和我班第二(拿到三好的那个人)是同一个宿舍的,关系也甚好,大概他们那天睡前还会聊到某个傻B的故事——有3000不拿非要拿1200。后来再回想这件事,也许我如果真的评上了三好,然后要么去参加国奖竞选,要么去找负责国奖竞选的人取消报名,谁知道这中间会不会发生一些奇怪的事呢?或许这一切就是最好的安排吧,当时我觉得自己很对,再后来觉得有点傻B,再再后来又感觉这只是一件很无所谓的事,只要遵循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就好。孰对孰错,真的有一个真正正确的评判标准、有一条明显的分界线吗?

说到大二上学期,就不得不提到聂哥和当年的igem。第一次注意到他是在R语言的课上,他作为我班的学委,在课程群里发了很多指导同学们安装软件的内容,展示了他不同于凡人的coding知识。之后他还建了一个GitHub仓库,用来记录或者说“展示”课程作业(他当时把链接发到了班群里),看着那成熟的码风,我知道他的水平确实是远在我之上,于是我收藏了他的仓库,并陆续问了他几次问题。记得有一次的作业里面有一道题很难,他试了好几次都没搞出来,遂问我,我也试了好久,但大概是我运气比较好,还真搞出来了,他就把我答案添加到了他的仓库中,还在GitHub上@了我一下(GitHub在标注引用时会通知作者),这是我第一次收到GitHub的邮件,不仅让我见识到了原来GitHub竟有这种高级的功能,也让我更加肯定聂哥的专业性(毕竟我之前也在我的作业中用过他的代码,但我只是简单的贴了下他GitHub主页的链接,标明这一段是借鉴来的)。R语言课程的最大作用,对我来说,不是学到了R编程(这玩意在网上大把的资料)而是让聂哥成功注意到了我——因为我当时习惯把GitHub当网盘备份笔记,我那时应该是学了qt、Python相关的一些内容,算是同学中较早接触别的编程语言的,我猜想(以下内容全是我个人脑补),因为我收藏了他的仓库,他肯定会看一下收藏他仓库的人的GitHub主页吧,然后我主页正好有我记的笔记,于是知道了班里还有这么个人。

之后的igem报名,我本来是没有任何意愿的,因为我当时不仅要面对巨难巨恶心的生化考试,还要考更难更恶心的网球考试(这考试第一次有一半人不及格)。结果聂哥竟主动邀请我参加,说能不能和他一起写网页,我记得我回复他说这学期和下学期都太忙,然后他又说这活动主要是假期和大三上忙,不会占用太多学期时间,我一看,人家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又怎能拒绝,遂报名。之后是略有离谱的面试,因为安排在了考试月,时间还是蛮紧的,记得当时本来说是可以照稿子念,后来面试前2小时又说最好脱稿,说实话当时确实有点无奈也有点紧张,想着聂哥总能给我弄进去吧,不过当时我至少态度确实是挺认真的——面试前一天还特地把稿子发给聂哥让他看看,他说因为他也是负责评选的,不能说太多,只能告诉我大体是没啥错的。回到那天面试,我最后肯定是没背下来(1个小时能背下来快1000字的各种专有名词真是有鬼了),但还是抱着“照着读无所谓,一定要连续流畅”的思路站上了讲台,然后,就真的照着读完了,大概是因为我那组评选的学长都比较宽容吧,也没说什么,最好还是正常完成了。记得最后他们问我还有没有啥问题要问,我说“我能问问我能过面试吗”,那几位学长都笑了,看起来是挺满意的样子。之后等待结果的过程也是挺煎熬的,如果不过的话这么多做PPT、写稿的时间都浪费了,好几次我都差点没忍住直接问聂哥,但出于对他的信任以及我当时确实和他并不是很熟,还是没问出口,最后,在官方以邮件方式通知结果之前,聂哥就把我拉进了igem的大群,悬着的心也终于是放下了。之后寒假的时候,igem负责人又说要让大家分组想idea,我一琢磨这玩意也不是咱负责写网页的人干的啊,于是问聂哥,聂哥叫我不用管,啊,真好,可以专心学b站的前端课了。可以说,在整个igem过程中,聂哥帮了我太多太多,这让我在写网页时格外认真格外用心,最后的成果虽不能说完美,但也算是没辜负聂哥拉我进igem的苦心吧。

其实大二上的时候我就发现加权实际上并不能带给我什么,不过在我记忆中,那时还是过得很快乐充实的,一方面有兄弟们陪我PUBG,另一方面当时我确实有太多的事要做(体测、网球考试、igem面试、各种要背巨多东西的课),以致无暇想这些有的没的。不得不说,让自己足够忙碌,确实是保持良好心态的好方法,只是有点“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感觉,毕竟如果抱着这样的目的去故意“忙碌”,做的事很多都是没啥意义的,所以大概还是不要用这种奇怪的方式吧。除此之外,我认为我那时(包括后来的大二下)能保持比较稳定心态的原因,最最重要的是——我足够自闭,以至于我几乎不知道别人的生活状态,换句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不过话说回来,我当时也并不想去管别人是怎么生活的,至于后来发现别人的生活一个比一个充实有趣有意义,那都是后话了。唉,现在真的敬佩那时候的我,换作现在,不仅要和糟糕的心态作斗争,还要搞一大堆恶心的事,真怕是要遭重呐。

整个大二上我觉得我是过得相当快乐的。那时有兄弟PUBG,两个舍友也经常出去玩,使我有很长时间都是在宿舍一个人待着(这真的很舒服,虽然当时没什么感觉);学习上我成功过了大物,保持住了加权,然后还成功和聂哥“搭上了话”,当时真的是觉得聂哥还能带我做别的项目(虽然现在知道这一切都只是个意外)。虽然过程挺坎坷的吧,还记得当时体育考试第一次有一半人不及格,也是很离谱了。

大二下基本是大二上的延续。大二上的寒假我退坑了PUBG,回坑雀魂。虽然没有兄弟PUBG了,他们也开始玩起各种其它的游戏(包括微信小程序、CSGO等等),但他们对游戏还远没有像现在这样“专心”,因此我有时还能和他们一起玩玩csgo,也有很多机会在宿舍享受单人世界。主要的变化是心态,当时成绩出来后,我总分仍是排在第一,且比第二高了1分多。说实话真的很难用言语表达当时的心情,无论是在小学、初中还是高中,我都很少拿过第一,班级的前1/4-1/2才是我经常在的位置;大一来这个学校的时候,我的最好预期是排在班级中游或者说保研线附近,主要的目标是不挂科,这也是我在大一那个寒假(相对)努力学习的原因;后来大一上我以为是侥幸,毕竟当时确实很乱套、很草率;大一下确实有人超过了我,我以为是后继有人了;再之后我发现认真的人越来越多,我知道我的时代大概是过去了,但可惜大二上的第一在大一的分数并不是很高,没能超过我。一方面,我很想有人超过我,让我回到那个我应该在的位置;另一方面,“得到的越多,就越害怕失去”,“第一”这个成就确实是我学习的动力之一,也确实给我提供了不少情绪价值,一个人的生活总得需要一些正反馈,而在当时(甚至包括现在),我确实没有什么其它的正反馈来源。说到这,就不得不提另一个问题——我在这一年半里面到底获得了什么?或者说,努力学习卷加权到底带给了我什么?令人高兴的排名、奖学金,似乎就只有这些了。至于聂哥对我的“赏识”,那是github的功劳,是我没事闲的看b站视频自学coding的结果,他可从不在意/看重别人的加权;再比如小C在学期末和我一起去东9自习,那是看我学习努力,我可从来没和他说过我具体排名,他只知道我大概是前1/4。我用了近2年的时间,去证明了一件对我很恐怖的事情——仅仅有高加权,根本无法多带给我额外的好处。大学里面的人际交往与利益关系,远比我想象的复杂的多,当然,这只是对想往上走、想见识到更多东西的人来说。

大三上

我有一天总结出了一个“结论”,关于一个人什么时候要完蛋了,当这个人认为自己的价值只能(或者几乎)由别人的认可决定,而且还没有人认为他有价值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