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公里
talk_at_night1300公里,是从武汉到锦州的距离。
在这个学期,我经历了许多,感觉比大一和大二两年加一块还要多。我终于有机会去看见整个学校最上进的那些人,虽然我无法进入他们的圈层,只能远远遥望;我也看到我的室友在结束了大一和大二的忙碌生活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真爱(指CSGO),天天过着度假般的生活,而且他们还能凭借港澳台的身份去拿数千块钱的奖学金,更彰显了贵族特质,这大概是整个学校最悠闲最上流的那一部分人了;当然了,我也看到和我过着差不多生活的人,他只是比我玩的多一些,但至少还是会学一会的(要不人家为什么能在保研边缘呢),这大概就是大多数人的真实大学生活吧。说实话,我在大学遇到的人不多,但却涵盖了各个阶层,真是挺离谱。这学期我还搞了igem(第一次teamwork),然后国奖演讲(第一次正式的脱稿的演讲,唯一遗憾的就是没啥观众),在“学”的方面算是毕业了,毕竟能体验到的都体验到了。我在国奖演讲的最后曾说“我用了20年时间,从一个遥远的四线小城,来到武汉,见到了人间璀璨、世间繁华”,正如这句话说的,我只是来这里见一见世面,看着别人“飞黄腾达”,过着充实幸福的大学生活,但我自己却永远没法融入其中,甚至在这两年半里我都不敢说自己学到了什么技术。我承认这傻B的专业和教学制度确实占了挺大一部分原因,剩下的原因就是多方面的了——我从一开始就对大学没有正确的认识、我也不认识能指导我的朋友、我的父母也并不清楚现在大学的状况,同时运气也差了点,遇到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也都是躺平派的,然后发生的事情就如我之前写过的——在一个错误的方向上走的越来越远,直到没法挽回时才惊觉。这1300公里,我可以在空间上轻易跨越(那不过是一张不到700块的车票),但在精神层面(能让我找到好工作的知识?更高层次的生活理念和为人处世方式?上层人平和悠闲的心态?)我却永远无法抵达。我能看到的太多,能做到的又太少,就像去这个学校旅游了一趟,只是匆匆过客而已。这半年间很多事都变了,食堂的猪肘饭里面出现了诡异的花椒(这让它同其它食物再无差别);17的几个队员也过了自己的巅峰期,退役的退役、转会的转会,17shou也决定复出,想为这个队伍再战一场(尽管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并不觉得他能起到多大作用,毕竟都是“老年人”了),要不为啥说我的成长历程和17真是像呢——从21年获得新生、到22/23年的巅峰、再到现在的落寞,太多的无可奈何,人还是那个人,只是再无了之前勇往直前不顾一切的心态。
我这趟车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河南河北的广阔平原上行驶,as for me,我是很喜欢这种一望无际的景色的,尤其是金色和绿色相间的田地,让我有种莫名的踏实感,可能这就是中国人刻在基因里的喜好?可是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单就我从知乎上刷到的帖子,绝大多数人把这里当作“牢笼”,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对于河南高中的描述“我去过河南 那里的高中很纳粹”,再看他们对高中的具体描述,我发现这说的真的不过分。再想到我的高中,虽然我大概算是同学里面最不受待见的那个人,但我感觉我还是过得挺舒服的,至少有休息日,有课外活动,学习压力也没那么大。只能感叹自己的出生点至少是没选错,如果真的有那种地狱开局,以我这种天天沉浸于痛苦无法自拔的性格,大概是熬不过高中的。但是话又说回来,他们至少还是要比出生在加沙、朝鲜这种地方的强一点,至少他们真的有机会走出这里,见到外面歌舞升平的精彩世界。有一个很经典的问题,如果他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他们还会感到痛苦吗?我觉得如果真的是这种反人类的作息,大概确实能让很多人抑郁,只是在缺少对比的情况下,人数没那么多、程度没那么重而已,毕竟这玩意是生理而不是心理上的。其实我并不喜欢这种通过“比较”的评判标准,可是很多事情确实用“比较”才能更好的分的开,假设我、我认识的所有同龄人都过着这种地狱般的生活,是不是痛苦程度就不如只有我一人受难的情况。你看,我还是使用了“比较”来叙述这个观点,人类可真是一种奇怪的生物,没有“比较”,似乎就活不了了,谁让人类是群居性动物呢,只有通过不断比较才能进步。现在知乎上的社达主义者很喜欢说的一句话是“他们的思想配得上他们的苦难”,这当然适用于一些个不思进取的人,但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思想都是后天被环境塑造的,或者说,是他们的苦难让他们的思想极为闭塞。说实话,就应该让这些社达主义者去投胎到朝鲜,看他们能不能产生带领人民走向光明未来的思想。我只希望未来的某一天,世界上的每个人都能受到同样优质的教育,都有机会享受生活,毕竟一想到下辈子投胎只有不到1/3的概率能有一个还勉强说得过去的出生点,就感觉有点难受,只是目前看来,这件事的难度大概要比实现脑机接口 然后为每个人单独创造一个虚拟世界 还要难一些。
见了鬼了,旁边几个b竟然打上了游戏,md梦回宿舍,然而我还没有耳罩,只能硬扛。都nm快到秦皇岛了,我周围竟然还是满人,或许是他们都用了那个学生票预约,然后算法就把所有长途的都放一起了?按平常这时我应该能舒舒服服的享受最后两小时了,艹。
窗外的景色从平原变成了丘陵,这预示着这场1300公里的漫长旅程即将结束——我的家就在前面不远处了。可是我的心里竟有那么一丝忧郁,俗话说“近乡情怯”,我想原作者大概是想说那种久未归家的陌生感和紧张,但我更多的还是不忍一个月后的离别,这听起来确实有点荒谬,没办法,谁让家是那么的温暖、学校是那么的险恶、假期又是那么的短。对我来说,家是我唯一的心灵寄托,这不仅是因为我的父母都在那里等着我,还是因为我人生中最美好的18年都在这里度过,一切一切最纯洁无瑕的回忆都发生于此,而外面的世界又太过庸俗。曾经我认为这里太过无聊,后来才发现拥有的才是最好的,外面虽然精彩,可是与我无关。现在我才知道为什么人们说“落叶归根”,那是在外面漂泊许久之后,寻求一个最安稳也最朴实的结局,能在自己的家乡离去属实是一种幸运,如果做不到的话,安葬在家乡也算是一种补偿吧。如果我在未来的某一天不幸在外地离世,我还是希望我的亲人至少能把我的骨灰带回这里,最好是坐火车(毕竟飞机大概是不让随身携带这种东西?),在快要到的时候低下头对着“我”说一句“要到家了”,正如我现在对着手机敲下这些文字,然后就葬在帽山吧,之前给我爷上坟时看到景色还不错,正好朝向市内的方向,像是在一生的奔波苦难后,终于能回望故乡,细数曾经那些最动人的回忆,数百年数千年后,与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融为一体,正如我从没来过一样。 记于2025.1.13,我只希望美好永恒,但如果美好不能永恒的话,就请好好享受现在每一瞬的美好吧:)